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有關攝影

其實原本並不打算寫這樣的文章. 從拿相機的第一天我就認為, 攝影就是拍眼睛想要看的, 既然是 "想要" "看" 的人事物, 就是主觀, 就不可能像什麼學理一樣有所謂最好跟最差, 相反的, 要拿來看的東西, 它永遠都是毀譽參半, 不好不壞, 也正所以它不會是好或壞, 所以也就不存在寫一篇 "如何拍 "好" 一張照片" 文章的理由.

所以真的要講, 我只能講我自己的故事. 而我的故事中, 我要追求的目標是 "我想要看到的". 會這麼說是因為, 我看過許多學美術出身的人, 為了商業攝影去屈就大眾認定的美, 而不是自己想要的, 但追求大眾所喜歡的卻就是他要的, 雖然他明知道那並不是他喜歡的. 是的, 每個人的目標都不同, 所以在拿起相機之前, 要先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一開始玩攝影, 只是拿個傻瓜相機隨便照, 一方面是方便, 一方面那時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 那時我只知道防手振很重要, 就去挑了一臺有防手振機能最便宜的傻瓜相機, 簡稱 DC. 平心而論, DC 的優點也正是它的缺點, 它底片面積小, 所以鏡頭也小, 構成的機身就小巧好帶, 畫素並不太高所以可以構成更快的電子快門跟錄影功能, 以輕巧方便來說, 它很稱職, 換來的代價就是畫質普通. 當不追求畫質時, 可以停在這一步不動, 當追求畫質時, 就要開始考慮下一步.

DC 因為它 sensor 面積小, 相素密度卻十分高的關係, 造成了它先天的感光能力不足問題, 也造成先天性的雜訊問題, 而高相素密度的感光底片其實需要更高光學解析度的鏡頭, 才有辦法滿足 pixel-level 等級的清析度, 但相反的, DC 用的鏡頭一般光學解析力都很糟, 造成最後的成像結果必需要縮圖到原本長寬的 1/4 甚至 1/8 (原圖的 1/16 到 1/64) 才能看, 如果使用者覺的 640x480 就足夠的話, 現在的 DC 是非常夠用的, 但我還想要再清楚一點.

sensor 小還有另外一個副作用, 就是配合的鏡頭焦段要很低, 否則無法拍廣角. 一般 DC 市場可以接受的變焦焦段, 要等效 135 相機的 28 - 100mm 左右, 一般最廣會落在 30mm 付近, 望遠端不一定, 要看產品. 像我的 panasonic FS-12 它的鏡頭實際上是 5.5 - 22mm F.2.8 ASPH, 等效 135 的 31 - 124mm, 以 135 SLR 相機的角度來看的話 5.5mm 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焦段, 更別說它是非球面(ASPH)不是魚眼, 這意謂著 1.非常寬的廣角 2.極小的光圈 3.深不見底的景深  4.非常近的近拍距離. 而實際上, 它的確 1.有極深的景深, 即使拉到 22mm 端也很難拍出淺景深效果. 2.它可以拍很近, 這一點許多 SLR 鏡頭的確做不到. 3.糟糕的感光能力, 一方面是 sensor 本來可以受光的面積就不大, 一方面是被鏡頭限制住進光量, 但也同時收斂了銳利度. 4.感覺不出的廣角? 是的, 因為都被 sensor 的可用感光面積給裁掉了. 這是後面會講的 crop size. (其實一直到今天, 這臺 DC 仍舊是我所有相機裡最能拍近拍的.)

然後這種相機為了要輕便, 大多都是電子快門, sensor 影像峰值對焦, 沒有機械光圈, 所以不能調光圈, 也往往不能調快門速度, 可以說為了輕量化做了相當多的犧牲. 但是要思考一點, 是不是每個人都要可調光圈? 機械快門而且是可調速快門? 淺景深? 可以接受不能近拍? 照出來的相片放大到 1:1 還很清析?  甚至可以接受沒有人臉偵測, 甚至沒有即時上傳到 facebook, twitter 等功能?
還是只要拍的好就好, 拍不好你就是該死, 我哪管你那麼多?

是的. 我還是一句老話. "搞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因為沒有 100 分的產品.

當然啦, 人的貪念總是無止境的. 在玩過 DC 一陣子後, 對它的諸多不滿也要整理一下, 哪樣是我想要的, 哪些是無所謂不用理它的. 我開始鎖定高解析度跟高 ISO 後, 就開始找下一臺相機, 這時剛好無反光鏡相機的出現 (Olympus E-P 系列, Panasonic GF 系列, sony NEX 系列, Pentax Q 系列, Nikon 1 系列. 後面兩個是在我買之後才出現..), 加上那時對相機也不是懂很多, 也只能用傻瓜功能去看待一台相機做的好不好. 那時在店裡測 Panasonic GF2 表現比當時的 NEX-C3 要好, 就買 GF2 了. 雖然今天回想起來, 當時就算買的是 NEX-C3, 也不盡然是啥好下場...

GF2 一開始它的高 ISO 能力跟照片解析度我還算滿意. 而 GF2 從一開始, 到今天, 給我的印像就是很難用, 它的用法很接近 DSLR, 但它的市場定位卻是一臺高階 DC, 但它的傻瓜功能卻遠遠不如它們自家的高階 DC (ZX, LX 家族那些) 來的聰明, 最明顯的幾點就是測光不準, 白平衡不準. 測光不準到它的 M 模式測光表都不能被相信, 更別提它 A 跟 S 模式下參數會怎樣亂跳, 拍出來的照片曝光度跟對比就不好抓 (到今天我 D90 用一年多, 我仍然這麼感覺..), 白平衡不準就是會色偏, 雖然機器的白平衡可以調, 但是機器本身的 LCD 顏色很豔, 會看不出來真正照出來的顏色是什麼樣子. 總之買沒有多久, 我就對 GF2 非常不滿意.

僅管很不滿 GF2, 但我意識到一件事情, 如果今天真的是 GF2 很差, 那也就算了, 但就是有人用 GF2 可以拍出很好的照片. 那是不是我該檢討? 而且, 確定摸熟 GF2 的所有功能跟特性了嗎? 很冒然的否定一臺相機, 我想這樣的心態, 不管換到哪一臺相機, 永遠拍出來的都是爛作品. 因為只會怪罪到是機器不對, 不是自己不行.

GF2 其實讓我學到很多, 怎麼去掌握光圈跟快門去調整想要的曝光 (因為它的自動功能真的很糟), 焦段跟物距的關係在哪? 光圈大跟小真的只是差在快門快慢? 甚至怎麼樣去拍出現場該有的顏色? 是的. GF2 是我第一個可換鏡頭相機, 我也從它身上開始學到鏡頭的光學特性,  以焦段的例子來說好了. 它接上 14-42, 轉 25 端, 為什麼跟人家底片機用 50mm 焦段拍出來的就是差那麼多? 景深沒有, 立體感沒有, 更別提銳利度沒有, 對比沒有. 為什麼? 因為有人去創造出 "等效焦段" "等效光圈" 這種詞, 我一開始不懂為什麼, 所以做了很多實驗去比較, 比較出來的感想就是 "那只是少部份等效", 絕對不會是等於. 但很多人把 "等效" 看做是 "等於", 而且深信不疑. 我也被 "等效" 這種說法騙了很久.

相較於 135 底片機, 因為底片感光面積的不同, 所以也又衍生出所謂的比例換算說法, 而比 135 小的, 我稱之為 crop size, 它會把可視角度跟可視範圍切掉, 讓它看起來好像是等效, 但實際上, 鏡頭的光學特性, 像最近對焦距, 實際的光圈等, 並不會因為 crop size 的改變而改變, 50mm F/1.8 就是 50mm F/1.8, 它並不會因為你今天拿去 M4/3 上用, 它就等於 100mm F/3.6 還因為等效光圈縮小畫質銳利度還可以提升, 因為 100mm 的物距最近限制是 90cm 左右所以最近物距也自動從 45cm 拉長到變 90cm..... 然後照片拍不好就被說, 因為你這是 M4/3, 片幅小, 所以一定拍不好 (我真的不知道這種邏輯是從哪裡生出來的), 也會有人說你用的鏡頭不是金圈圈紅圈圈, 顏色就是爛, 掛 N 鏡掛紅圈圈的拍出來就可以多美, .....

這些並不好笑, 這類的笑話網路上到處都是....

不過說真的, 後來才知道在網路上講那些酸言酸語的人, 也根本不瞭解 M4/3 這樣做的好處在哪. Olympus 當初發表 4/3 這個規格, 我想除了為了有效節省成本以外, 很多就像 Olympus 所講的一樣, 縮小片幅同時抑制邊緣畫質不佳, 色散, 鏡頭過大等種種的問題, 賭的就是能發展出更廣角的鏡頭彌補它先天廣角能力的不足 (再怎樣不堪, 還有 DC 墊底啊...), 相較於 NEX 跟那巨大的配對鏡頭組成的頭青腳重, Nikon 1 片幅砍更小機身卻比 GF2 還大, 這些相比之下, 我反而覺的 M4/3 族的產品 (含 Olympus 自家產的) 取到一個相當好的平衡點, 而 Panasonic 的銷量也證明了市場的接受度. 不過即使是這樣, M4/3 的畫質跟對焦速度也一直都是它的痛...

至於顏色對比嘛, 很多家的 DSLR 也抹很大, 有玩過底片機的就會很有感覺...

GF2 在我手上也差不多一年多, 一年之中不打算換掉 GF2, 是因為手上還有以前老爸 canon EOS 50 留下的兩顆鏡頭 28-75 跟 70-300, 還有自己買的 canon FL 50mm F/1.8 S.C. 可以實驗, 扣掉 70-300 不能機械式縮光圈所以成像都不理想以外, 其它兩顆鏡頭給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間, 28-75 這顆是很便宜的旅遊鏡, 但 28 端全開光圈下的成像卻很優異 (28 以上當送的..), 色彩對比也不錯, 而 50mm 定焦那顆是底片機年代的有毒玻璃的產物, 顏色真的很漂亮, 可以說我會留下 GF2 繼續用就是因為這顆鏡頭給我的感動真的很大, 大到我覺的原廠那兩顆 kit 鏡拿去垃圾筒丟掉都太便宜它(也許這麼說有點嚴重, 往下看吧), 慢慢習慣等效 100mm 焦段的窄小畫面跟視角後, 我也用這顆鏡頭配 GF2 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這顆鏡頭可以滿足我對細節還有立體感的要求, 雖然它的焦段真的很難用. 從那時開始我就對鏡頭的影響相當的肯定...

當然, 只有 50 是不夠的, 後來物色了許多家鏡頭很久很久, 決定下手 nikon 16-35 F/4G VR 這顆, 會考慮用 nikon 的鏡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 而當時只是想把這顆鏡頭接 GF2 用, 因為它的焦段對 GF2 來說是很好用的焦段, 這裡有一些拍照的樣本可以看. 不過就在這時, 好友借了我一臺 nikon D90, 從這時開始我就全面轉向 nikon 的系統. 而 16-35 這顆鏡頭我也很喜歡, 它完全滿足我想要的細節感, 同時也可以拍很廣角, 但它就是景深感的表現還好而已. 選 Nikon 的系統, 坦白講, 就要能接受它只能算可以的顏色, 最少相較於 canon/fujifilm/olympus 來說是這樣子, 我想從 Nikon 跳去用 Canon 的人會很有感覺這兩家顏色的差異性...

後來也再買了一顆 50 的鏡頭給 D90 用, 就是這顆. 這顆的表現就像文章中寫的一樣, 畢竟 canon 50 可以說是 GF2 的救命恩人(?), 於革命感情良好, 是一定要敗一顆的, 而且更別說這顆是市面上 F/1.4 光圈裡最安價的鏡頭. 而那顆 50, 滿足了我想要很久的遠近對比感.

而借來的兩個月後, 我也自己去買了自己的 D90, 不過我還是很感謝 GF2, 正因為 GF2 這麼難用, 拍出來的成像如此另人挫折, 還是讓我學到很多很多, 最少也是因為它, 我只會想把 D90 用到發揮的出它該發揮的實力, 而不是整天一直座望哪天換 135, 換 120, 而且還幻想換下去自己就可以從白爛變大師.....

所以我一直都是白爛不是大師. (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