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豆工房 domocoffee

上次去買這間的黃金特配, 特價期間半磅 180, 不過個人覺的比很多半磅 350 起跳的進口豆好很多, 不會非常苦, 沒有酸味, 後韻感覺很溫順.
強力推鑑.
http://www.domocaffe.com.tw/1-index1.htm

google map 這個連店面圖片都有..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ATi catalyst 9.3 newer release (hotfix)

這篇其實不是講 catalyst 9.3, 而是講 9.3 的 hotfix. 雖然那個 hotfix 裡面包了 catalyst control + display driver + system chipset driver 這麼多東西所以要 154Mb.. eola 貼給我我才知道有這東西, 3/16 日就 release, 且 3/19 日就放出來了,但 developer 於 3/21 日的 email 對這個 for XP hotfix 一個字都沒提..

"ATI CAL depends on internal 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base display driver. In ATI Catalyst 9.3, there was an inadvertent mismatch introduced between the interface presented by the base display driver and the interface CAL expected. This mismatch only affected CAL under Microsoft Windows XP. Microsoft Windows Vista and Linux distributions are unaffected."
可以解掉 WinXP 底下 brook+ 1.4beta call 不到 CAL 的問題.

上去 AMD 網站挖時倒是看到另一個好玩的東西.. R700 ISA
這是 R600 ISA

vsproject 新增 .br 檔案進去

首先先把 brcc.exe 所在路徑加到環境變數區裡.
1.我的電腦 -> 內容 -> 系統內容 -> 進階 -> 環境變數 -> 系統變數 -> path
  塞一行:
  C:\Program Files\ATI\BRK\sdk\bin;
                   ~~~~~~~隨 stream SDK 版本不同安裝路徑會變...
  目地: 先要讓 console (command mode) 底下可以叫的到 brcc.exe

2.console 下用 brcc 編譯寫好的 code 假設叫 test.br :
  brcc -o test test.br
  目地: 要 brcc 產生 test.cpp test.h test_gpu.h 這三個東西.

3.在 vs project (solution explorer 裡) "Brook Files" folder 加入 "test.cpp"
  此時 test.br 也會被一起加進該 folder 裡.

4.在 test.br 按老鼠右鍵選 properties 裡, Custom Build Step -> General

  "configution " command line 填:
  mkdir brookgenfiles | "$(BROOKROOT)\sdk\bin\brcc_d.exe" -o "$(ProjectDir)\brookgenfiles\$(InputName)" "$(InputPath)"

  "configution " command line 填:
  mkdir brookgenfiles | "$(BROOKROOT)\sdk\bin\brcc.exe" -o "$(ProjectDir)\brookgenfiles\$(InputName)" "$(InputPath)"

  Outputs 則 debug/release 都是填:
  $(ProjectDir)\brookgenfiles\$(InputName).cpp

這樣改好後, 這個 .br 檔案以後就可以在 vs 的 ide 裡編輯與編譯 (ctrl+f7),
即使是重編整個 project 它也會重編譯這個 .br 檔案.

所以那個 .br 檔案裡面一開始就寫個空函式在裡面就好...

然後, brcc 產生的那個 .cpp 檔案也記得要加進去 project 裡面,
否則只是純粹編爽的而已..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HDMI switch 後記..

1.原本走電力線的信號傳輸改用 433Mhz RF 模組, 電力線除了傳輸不很穩定以外, 也無法簡單達到一對多的搖控. (其實這是我搖控信號走電力線最主要的目地..)
2.目前實驗過的 USB chipset 裡只有 nForce4 不能正常抓到切換後的裝置, 即使換過線也一樣. 其它像 intel ICH2/ICH4/ICH7, AMD SB600, VIA/NEC USB controller 甚至 xbox360 的 USB 都正常..
3.切換器附近真的是電線大市集, 現在只接 HDMI 跟 USB 兩種線都覺的亂的不像話... 不知道幾時 HDMI 能有無線的版本...

後記: 有問題的 nforce4 那臺後來換過 USB 線後就正常了, 這證明要走 USB 2.0 線最好不要太爛..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follow switch..

這是 HDMI 切換器的外觀照, 改裝前後都沒有改變.. (不改變外觀也是我的目地). 而 HDMI 切換器算是搖控的發射器.
右邊是 HDMI 切換器內部的電路, 用兩顆 PI3HDMI 做切換. 左邊就是信號發送板.
這就是上圖左邊的信號發送板, 信號發送板負責的就是把 "現在選到哪個 channel" 的資料打到電源線上去.


以下是接收器端 (USB 切換器) 的電路.
這是 USB 切換器中供給 USB client 與 HDMI switch 電力的 DC-DC 轉換器
這是負責接收與解析來自電源線上的搖控信號.

這是 USB 切換器的主載板, 除了 USB 切換任務以外還要聯結 power board 跟 received board.
這就是以上三片板子組合起來的樣子.
這是組合好後的側邊照片.
是整組 (HDMI + USB) 切換器的組合照片, 兩個切換器的信號只靠電源線傳送. 藍色的那是 USB hub, 那個自己做太貴了, 買現成的...

電路圖改天補上, 電路圖軟體都丟光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