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的感想, 但要用文字寫出來時, 卻想不出什麼比較好的寫法. 直到寫完的那刻都是.
忽然能理解, 有許多事情, 還是需要懵懂無知的勇氣才做的下去, 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才跨的出駐足不前的一步, 但當我縮手, 當我收回那一步後, 我才發現再也沒有跨出那一步的機會...
而我到今天才看到莽撞行事的另外一面, 似乎為時已晚......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心得] Kenko TELEPLUS PRO 300 AF 2.0X DGX part 1
增距鏡是過去一直想 "滿足嘗鮮感" 的物品之一, 把有效焦長放大兩倍, 卻唯持原本的最近對焦距離, 而且重量也輕, 只是光圈會降兩級, 快門要拉四級....
有很多疑問只能在自己親自用過後才會有解答, 例如:
1.重量多少?
的確, 是蠻輕的.
以 官方資料 來說 184g, 以 135 相機系統來說真的很輕..
2.畫質會下降多少?
原本以為, 增距鏡某種程度上會把畫素密度再拉高, 理想上來講多少會有點提升. 沒錯, 解析度是有一點點提升, 而且那提升是無法靠縮光圈換來的解析能力. 但更相對的, 鏡頭本身對長距離焦距甚至無限遠端物體成像的不足, 也會跟著被放大.
這一張是 100% crop
鏡頭是 Tamron A007 (24-70mm f/2.8 Di VC USD), 這顆鏡不管廣角端望遠端都是軟軟軟, 接了這種東西後當然也是軟軟軟. 當然啦, 有人會說它拍照片一向不放大到 100% 來看, 這樣的話其實很夠用..
它還有一個特色, 泛光的情況非常嚴重:
會有種白茫茫的感覺, 我換過許多鏡頭都有一樣的現像.
3. 對焦?
Tamron A007 不過因為它本身原生光圈夠大, 限定在光線足夠 (像晴天) 情況下使用, 因為光線再暗一點, 對焦系統會爛掉, 這時要靠 lifeview 幫忙對. 以陰天的情況來說, lifeview 雖然會拉兩次風箱, 但都還對的到目標, 我覺的不比 kit 鏡差到哪.
(也就是說, lifeview 功能夠強時再來挑戰這種東西, PDAF 並沒有辦法接受這麼暗的成像)
A005 (70-300mm f4-5.6 Di VC USD) 就沒有那麼興運了, 我測試時連 lifeview 都不一定對的到焦, 畢竟成像太過昏暗. 同樣使用 A005 加這顆增距鏡的可以參考 這篇心得 ,另一個遺憾就是防手震, 防手震功能可以被啟用, 但是沒有幫助.
ps. 2015/01/14: 防手震功能不正常的是 A007 不是 A005. A007 實用望遠端光圈要開到 f/8..
其它我有測試過對焦功能的有 Sigma 8-16mm f4.5-5.6, Nikon 16-35mm f/4G VR, Nikon 50mm AF f/1.4D, Nikon 35mm AF f/2D, 全部都可以正常運作, 對焦只有 8-16mm & 16-35mm 比較正常. 轉接後也可以調整光圈.
這點基本上是 Kenko 這個產品最大的特色, 就是相容性非常的好, 特別是跟原廠的相比起來.
4.散景效果?
建議不要去思考這部份.... 租然最近對焦距離沒有改變, 但非景深區我覺的並沒有長焦鏡的特色出現, 再者, 光圈縮下去, 後果大家都知道...
5.快門?
如前面所述, 會降低 4 級
6.其它.
增距鏡就是拿中央區影像再放大出來, 所以故得證, 成像面積小的鏡頭也可以在這上面得到 135 底片面積的成像大小, 如這張 sigma 8-16 8mm 端, D600 非裁切:
8-16mm 就變成 16-32mm FX. 對岸有人測試過, x1.4 的增距鏡, 目前試過的 APS-C 鏡頭全都可以將成像放大到變成 FF 鏡. 不過因為光圈驟縮, 實用性不算很大...
總之這顆鏡最大的好處就是相容性很高, 原廠的是連自己家鏡頭都不一定支援.
有很多疑問只能在自己親自用過後才會有解答, 例如:
1.重量多少?
的確, 是蠻輕的.
以 官方資料 來說 184g, 以 135 相機系統來說真的很輕..
2.畫質會下降多少?
原本以為, 增距鏡某種程度上會把畫素密度再拉高, 理想上來講多少會有點提升. 沒錯, 解析度是有一點點提升, 而且那提升是無法靠縮光圈換來的解析能力. 但更相對的, 鏡頭本身對長距離焦距甚至無限遠端物體成像的不足, 也會跟著被放大.
這一張是 100% crop
鏡頭是 Tamron A007 (24-70mm f/2.8 Di VC USD), 這顆鏡不管廣角端望遠端都是軟軟軟, 接了這種東西後當然也是軟軟軟. 當然啦, 有人會說它拍照片一向不放大到 100% 來看, 這樣的話其實很夠用..
它還有一個特色, 泛光的情況非常嚴重:
會有種白茫茫的感覺, 我換過許多鏡頭都有一樣的現像.
3. 對焦?
Tamron A007 不過因為它本身原生光圈夠大, 限定在光線足夠 (像晴天) 情況下使用, 因為光線再暗一點, 對焦系統會爛掉, 這時要靠 lifeview 幫忙對. 以陰天的情況來說, lifeview 雖然會拉兩次風箱, 但都還對的到目標, 我覺的不比 kit 鏡差到哪.
(也就是說, lifeview 功能夠強時再來挑戰這種東西, PDAF 並沒有辦法接受這麼暗的成像)
A005 (70-300mm f4-5.6 Di VC USD) 就沒有那麼興運了, 我測試時連 lifeview 都不一定對的到焦, 畢竟成像太過昏暗. 同樣使用 A005 加這顆增距鏡的可以參考 這篇心得 ,
ps. 2015/01/14: 防手震功能不正常的是 A007 不是 A005. A007 實用望遠端光圈要開到 f/8..
其它我有測試過對焦功能的有 Sigma 8-16mm f4.5-5.6, Nikon 16-35mm f/4G VR, Nikon 50mm AF f/1.4D, Nikon 35mm AF f/2D, 全部都可以正常運作, 對焦只有 8-16mm & 16-35mm 比較正常. 轉接後也可以調整光圈.
這點基本上是 Kenko 這個產品最大的特色, 就是相容性非常的好, 特別是跟原廠的相比起來.
4.散景效果?
建議不要去思考這部份.... 租然最近對焦距離沒有改變, 但非景深區我覺的並沒有長焦鏡的特色出現, 再者, 光圈縮下去, 後果大家都知道...
5.快門?
如前面所述, 會降低 4 級
6.其它.
增距鏡就是拿中央區影像再放大出來, 所以故得證, 成像面積小的鏡頭也可以在這上面得到 135 底片面積的成像大小, 如這張 sigma 8-16 8mm 端, D600 非裁切:
8-16mm 就變成 16-32mm FX. 對岸有人測試過, x1.4 的增距鏡, 目前試過的 APS-C 鏡頭全都可以將成像放大到變成 FF 鏡. 不過因為光圈驟縮, 實用性不算很大...
總之這顆鏡最大的好處就是相容性很高, 原廠的是連自己家鏡頭都不一定支援.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note] android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ETHERNET_SERVICE = "ethernet";
--
你 google 不願意寫的, 我就偏要寫出來給你死.
--
你 google 不願意寫的, 我就偏要寫出來給你死.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來講點壞話....
因為這個芭樂格沒有人看, 所以寫些什麼鬼扯都無所謂, 真是大自由~
鬼扯是這樣的. 有一種現像, 前人稱之為座這山望那山, 我在這裡把這座山定義為 A, 那座山定義為 B. 這句話形容的人有這類現像:
然後你可以發現, 這人常住在 A, B 地區對他而言只是旅遊會去 (更甚者連去都沒去過), 而且沒有遷區 B 地的打算.
ok, 我直接講為什麼這人會抱怨 A 嚮往 B. 因為他很瞭解 (或說成見) A 地區的情況但是沒有能力離開 A, 因為他沒有能力移居 B 地區而且對 B 地區沒有真正去瞭解 (或說成見), 所以整天抱怨 A, 讚美 B.
我沒有說 A 是哪個國家, B 是哪個國家, 或說 A 是哪間公司, B 是哪間公司. 基本上 A 跟 B 可以套用太多地方了, 自行發揮.......
鬼扯是這樣的. 有一種現像, 前人稱之為座這山望那山, 我在這裡把這座山定義為 A, 那座山定義為 B. 這句話形容的人有這類現像:
- 因為他座在 A 也常住在 A, 對 A 的情況 "還算" 瞭解 (是 "還算" 不是 "足夠"), 對 A 十分不滿, 每每看到 A 地區的新聞就會必提 "只有 A 是" 怎樣怎樣, 字裡行間你可以看到這個人對 A 地區恨之入骨, 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一點都不誇張..) 的深厚情感.
- 因為這個人對 B 很嚮往, 對 B 的情況也 "還算" 瞭解 (同上), 但可以看到的是對 B 滿滿的美溢之詞,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仿彿人間仙境般, 言必提 B 地區, 特別是反駁別人意見時...
- 一定會拿 B 跟 A 比較, 簡單的結論就是, B 天殺的好 A 天殺的爛, B 是天堂 A 是地獄
然後你可以發現, 這人常住在 A, B 地區對他而言只是旅遊會去 (更甚者連去都沒去過), 而且沒有遷區 B 地的打算.
ok, 我直接講為什麼這人會抱怨 A 嚮往 B. 因為他很瞭解 (或說成見) A 地區的情況但是沒有能力離開 A, 因為他沒有能力移居 B 地區而且對 B 地區沒有真正去瞭解 (或說成見), 所以整天抱怨 A, 讚美 B.
我沒有說 A 是哪個國家, B 是哪個國家, 或說 A 是哪間公司, B 是哪間公司. 基本上 A 跟 B 可以套用太多地方了, 自行發揮.......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噓你機器之噓你磁碟
基本上 VMworkstation 或 VMplayer 在它的噓你硬碟檔案出問題時, 並不會提醒你, 只會在真正碰到問題時跟你講說
-----
The operation on file "C:\...-disk1.vmdk" failed.
If the file resides on a remote file system, make sure that the network connection and the server where this disk resides are functioning properly. If the file resides on removable media, reattach the media.
Select Retry to attempt the operation again.
Select Cancel to end this session.
Select Continue to forward the error to the guest operating system.
-----
殺洨的.
這個訊息最爛的地方不是爛在他會選在你最忙祿時出現, 而是寫的會讓你覺的會有
"哩細ㄟ宮殺洨...." 或 "幹你媽的咧...." 這類的感想出現.當然啦, 炸他全家並不是解法, 問題總是要去面對的.
這裡有提到引起這種問題 "其一" 種原因, 就是壓縮磁碟, 壓縮磁碟是 NTFS 的一個特技, 但這個問題也並不是無法讀取, 而是無法 decompress.. 這裡有個老兇 (X) 老兄 (O) 有講到這個原因跟解法:
vdiskmanager -r <來源.vmdk> -t 1 <目地.vmdk>
底下那位老兄的解法就是乖乖拆成 2G 一組的免洗帳號... 喔不, 分割檔案,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噓你磁碟, 可以讓你在更快的速度內被噓到 XX...)致於能不能解...? 我是認為不能啦. 因為你還噓要這個
修好後, 再去摳比你的噓你硬碟, 拆解你的噓你硬碟, 迴避掉這個問題....好吧, 祝個位能在最快的時間內被噓到XX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USB gadget (mass-storage)
mass-storage
modprobe g_mass_storage file=/dev/mmcblk0p1 stall=0 nofua=1
option "file" is block device-file name.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Nikkor-S.C 55mm f/1.2
其實這類的高速鏡物色了非常久的時間, 另外兩個候選鏡是 canon 58mm f/1.2 (FL) 和 canon 55mm f/1.2 S.S.C. (FD), FL 這顆最大的特色就是便宜, 只要機身能用, f/1.2 光圈這個規格根本很難買的到比它便宜的. 55mm 這顆是怨念, 沒有什麼特色. 前面這兩顆用在 Nikon 機身要改鏡 (所以 FL 鏡入選, 因為它光圈是前置), 而且不一定有足夠的後退空間可用, 等於要跟一個不確定因素去賭, 於是放棄. Nikkor-S.C 傳說是 Nikkor-S 的多層鍍膜版. 這顆毫無疑問的可以接到 Nikon-F 上, 頂多也只是改成 Ai, 在買到後兩者外掛前還可以先玩玩, 於是最後還是買 Nikon 這顆.
原本的計劃裡, 這種鏡頭是為了後面要搭配 speed-booster 這類的減焦鏡來使用, 同時前面還要配不確定能不能拉快門的外掛廣角鏡, 把理論光圈拉到 f/0.7, 但把片幅裁到 M4/3 來用 (因為外掛廣角鏡的邊緣真的完全不能看..), 無奈的, 後來 speed-booster 這類的減距鏡, 隨著 A7 家族的上市, 漸漸從市場上消失, 還有在賣的就是義文代理那天文數字價格的 metabones speed-booster 產品. 前置廣角則是根本借不到, 有沒有解析力比較好的新產品? 不知道, no body care. 所以在有確定的評測前也先暫時擱置. 於是最後, 只留下這顆鏡....
Nikon 在 1973 年生產這顆鏡頭時就是以昏暗光源下使用為主打, 不過時至今日, 老實講... 跟 AF-D 50mm f/1.4 這顆相比之下, 提升的快門速度非常有限, f/1.4 那顆搭的機身只要再拉一級 ISO 通常就可以追上靠 f/1.2 拉升的快門速度. 也就是說,除了大光圈才有漂亮散景的先入為主奇怪觀念以外實用性其實不大....
有路燈燈光的情況下還要拉到 ISO1600.... 這樣讓我很挫折啊, 於是減焦鏡跟外掛廣角鏡的物色就這樣停下來(當然 那是不可能的) 不動, 這顆鏡就這樣用就好... 老實講, 要論散景, 我覺的還不是 helios 44-2 跟 40-2 對手. 至於 Nikon 說因為現在相機高 ISO 都拉的上去所以不做 f/1.2, 這種爛到不行的理由我只能給它兩手中指. 做不出來就是做不出來理由那麼多.... 而且更不要說不管 D600 還是 D90, 在這種光源下 ISO400 已經是我能接受的上限, 再高上去雜訊會多的很可怕. 所以才會一直物色高速鏡頭就是這樣....
另外一點就是看上它已經是個 40 歲年紀的產物, 成像應該不會太銳利, 基本上只要能取代過去 canon 50mm f/1.8 S.C. 那顆就足夠. 不過我錯了. 它全開光圈下的近拍, 銳利度仍相當清析..
原本的計劃裡, 這種鏡頭是為了後面要搭配 speed-booster 這類的減焦鏡來使用, 同時前面還要配不確定能不能拉快門的外掛廣角鏡, 把理論光圈拉到 f/0.7, 但把片幅裁到 M4/3 來用 (因為外掛廣角鏡的邊緣真的完全不能看..), 無奈的, 後來 speed-booster 這類的減距鏡, 隨著 A7 家族的上市, 漸漸從市場上消失, 還有在賣的就是義文代理那天文數字價格的 metabones speed-booster 產品. 前置廣角則是根本借不到, 有沒有解析力比較好的新產品? 不知道, no body care. 所以在有確定的評測前也先暫時擱置. 於是最後, 只留下這顆鏡....
Nikon 在 1973 年生產這顆鏡頭時就是以昏暗光源下使用為主打, 不過時至今日, 老實講... 跟 AF-D 50mm f/1.4 這顆相比之下, 提升的快門速度非常有限, f/1.4 那顆搭的機身只要再拉一級 ISO 通常就可以追上靠 f/1.2 拉升的快門速度. 也就是說,
有路燈燈光的情況下還要拉到 ISO1600.... 這樣讓我很挫折啊, 於是減焦鏡跟外掛廣角鏡的物色就這樣停下來
另外一點就是看上它已經是個 40 歲年紀的產物, 成像應該不會太銳利, 基本上只要能取代過去 canon 50mm f/1.8 S.C. 那顆就足夠. 不過我錯了. 它全開光圈下的近拍, 銳利度仍相當清析..
這是優點, 但不是我要的... 而且, 也還好這顆光圈全開時遠距離成像不怎樣, 有我想要的輻射植物效果:
來一張 canon 50mm f/1.8 S.C. (FD) 拍的就可以看出, 這個玩法是刻意用鏡頭最爛的成像效果 (光圈全開, 用無限遠距離去對焦) 下, 去拍強光.
坦白講, 我超愛的.... Nikon 這顆可以有這種效果也算是附加價值吧...
抗耀光嘛... 這點比 Meyer 的厲害, 比 canon S.C. 的好太多, 除了這張特意拍的以外, 其它的照片幾乎沒有出現過耀光.
對比是我比較在意的一個項目, 畢竟對我這種重色調喜好者來說, 要能把顏色拉豔, 對比是很重要的條件之一...
上圖 Nikkor-S.C 下圖 f/1.4D, 兩張一樣都是色溫 4550'K ISO100 f/5.6 1/400s 色調標準. 可以看出跟 f/1.4D 對比暗淡許多, 其實相對來講, 我會覺的後者比較適合拍夜間, 因為暗光源下的成像對比一拉高很容易把暗部細節抹煞掉, 缺點就是強光下無法做到像 N-S.C. 鮮豔. 各有各的擅長處.
這兩張星芒比較照片的天空顏色更可以看出 AF-D 鏡的特色. 這一張是 Nikkor-S.C 55mm f/1.2 開 f/16, 20秒, ISO200, 色溫 2500'K, 兩顆都是 lifeview 下手動對焦. EXIF 裡寫 85mm 是因為我手動鏡資料忘了調回來..
這一張是AF-D 50mm f/1.4
為了公平比較起見, 我必需把兩顆鏡的曝光參數調整到完全一樣. 個人是覺的前者的星芒表現雖然不錯, 但很明顯的需要更長的時間曝光. 而且因為後者天生對比就低, 在這個場合下的表現反而比較優越.
最後再補上幾張配合 CPL 照的照片. 這些色調是用 VIVID, 但我覺的還是不夠豔..
原本是有點想打算拿來取代用很久的 Canon 50mm f/1.8 S.C., 但用下來還是覺的, 這兩顆鏡頭特性差很多....
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Panasonic GF2 + X 14-42mm
延伸自上次的文章
Panasonic X 14-42
會再借這顆鏡出來, 是因為翻到過去拍的照片才發現這顆鏡對比很強, 於是就再借出來玩. 不過這次搭的 GF2 我用的是 "我的顏色" (CUST) 模式, 不是 P/A/S/M 任何一種. CUST模式裡才能把彩度和對比度拉到最高, 否則如果是用 P/A/S/M 或 iA 這幾個模式顏色拍出來都超淡, 只有這個模式顏色較豔. 但說豔嘛... 我覺的也還好, 也只是拉到跟 Nikon/Canon 同樣的水準而已...
左邊 A 模式, 右邊 CUST 模式.
可是個人就是偏愛 CUST 模式那顏色調調,在我覺的, 你要拍起來像黑白照片, 那你乾脆全拍黑白算哩zzz (中指) 而且他家的黑白模式對比還比別人低, 偶真的不知道留著幹麻用的zzz, 不過 CUST 模式並不太好用... 在使用 CUST 模式前, 個人會建議把 AEL/AFL 功能打開:
menu -> 自訂 -> Q.MENU/Fn 設 Fn -> Fn 按鈕設定設 AEL/AFL.
測光改成中央點測光.
因為在 CUST 模式裡, 不能自訂光圈, 不能自訂快門, 不能自訂 ISO, 不能自訂白平衡, 它的光圈只有一個看似很奇特的景深控制鈕 (圖中右邊 Q.menu 下方, 有人頭像的那個 icon) 在控制:
如果要指定光圈 (特別是縮) 時就要把這項按起來, 然後再調需要的曝光. 因為 CUST 模式裡不能調快門值, 所以要靠 AEL 功能去控制想要的曝光. 測光方式改成中央點測光後, 用對焦區指定的方式抓快門值 (此時就要決定好對焦區, 因為再改一次對焦區, AEL 就會自動解除), 抓到想要的亮度後, 此時再按下 AEL (Fn) 鈕鎖定快門值, 再半放快門讓相機去對焦, 再拍....
是的, 看起來超麻煩, 對用慣 A 與 M 模式的我, 也覺的麻煩到不行. 不過看起來效果是值得的:
特別保留一張抓曝光值抓失敗的....
而且讓我覺的很驚訝的是, 這個模式下 AWB 奇準, 同一天同一個地點 D600 拍出來的讓我覺的頗感挫折. 上面是 D600 + Nikkor-S.C 55mm f/1.2 f/5.6, 下面是 GF2 + X14-42mm 27mm.不只是這張, 今天 D600 拍的很多張我都想叫 Nikon 去台科大門口罰站
以個人喜歡的調調來說, 這套組合我愛死了. 可是真的超難用.
Panasonic X 14-42
會再借這顆鏡出來, 是因為翻到過去拍的照片才發現這顆鏡對比很強, 於是就再借出來玩. 不過這次搭的 GF2 我用的是 "我的顏色" (CUST) 模式, 不是 P/A/S/M 任何一種. CUST模式裡才能把彩度和對比度拉到最高, 否則如果是用 P/A/S/M 或 iA 這幾個模式顏色拍出來都超淡, 只有這個模式顏色較豔. 但說豔嘛... 我覺的也還好, 也只是拉到跟 Nikon/Canon 同樣的水準而已...
左邊 A 模式, 右邊 CUST 模式.
可是個人就是偏愛 CUST 模式那顏色調調,
menu -> 自訂 -> Q.MENU/Fn 設 Fn -> Fn 按鈕設定設 AEL/AFL.
測光改成中央點測光.
因為在 CUST 模式裡, 不能自訂光圈, 不能自訂快門, 不能自訂 ISO, 不能自訂白平衡, 它的光圈只有一個看似很奇特的景深控制鈕 (圖中右邊 Q.menu 下方, 有人頭像的那個 icon) 在控制:
如果要指定光圈 (特別是縮) 時就要把這項按起來, 然後再調需要的曝光. 因為 CUST 模式裡不能調快門值, 所以要靠 AEL 功能去控制想要的曝光. 測光方式改成中央點測光後, 用對焦區指定的方式抓快門值 (此時就要決定好對焦區, 因為再改一次對焦區, AEL 就會自動解除), 抓到想要的亮度後, 此時再按下 AEL (Fn) 鈕鎖定快門值, 再半放快門讓相機去對焦, 再拍....
是的, 看起來超麻煩, 對用慣 A 與 M 模式的我, 也覺的麻煩到不行. 不過看起來效果是值得的:
特別保留一張抓曝光值抓失敗的....
而且讓我覺的很驚訝的是, 這個模式下 AWB 奇準, 同一天同一個地點 D600 拍出來的讓我覺的頗感挫折. 上面是 D600 + Nikkor-S.C 55mm f/1.2 f/5.6, 下面是 GF2 + X14-42mm 27mm.
以個人喜歡的調調來說, 這套組合我愛死了. 可是真的超難用.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ubuntu 12.04
這裡講的是使用 apt-get -fy install 時會遇到的一個錯誤
"readlink: invalid option -- 'e'"
這個問題目前查到是 busybox 套件裡的 symlink 引起, 所以要把 busybox 的換掉才會正常:
"sudo mv /usr/bin/readlink /usr/bin/__readlink;ln -s /bin/readlink /usr/bin/readlink"
這樣.
14.04LTS 沒有這個問題.
"readlink: invalid option -- 'e'"
這個問題目前查到是 busybox 套件裡的 symlink 引起, 所以要把 busybox 的換掉才會正常:
"sudo mv /usr/bin/readlink /usr/bin/__readlink;ln -s /bin/readlink /usr/bin/readlink"
這樣.
14.04LTS 沒有這個問題.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亂寫的] 鏡頭透光度測試
因為我沒有查到 T 光圈要怎麼測 (只有查到怎麼算), 所以只能很簡單的做亮度衰減測試. 測試相機是 Panasonic GF2, ISO100, 1/13s, 對牆面自動白平衡設定 (這好像無關, 因為我是拿 RAW 檔來看結果...), 全部最大光圈, 對焦處為無限遠.
R/G/B n = ((R/255)+(G/255)+(B/255))/3
0.no lens f/1.0 255/253/254 0.9960784313725490196078431372549 -> 1.0
t = n / (((R/255)+(G/255)+(B/255))/3)
1.industar 50mm f/3.5 71/72/52 3.9076923076923076923076923076923
2.Helios 44-2 58mm f/2.0 128/133/111 2.0483870967741935483870967741935
3.Helios 40-2 f/1.5 201/203/186 1.2915254237288135593220338983051
4.Nikkor-S.C 55mm f/1.2 229/229/221 1.1222385861561119293078055964654
5.NikonAFD 50mm f/1.4 218/218/210 1.179566563467492260061919504644
6.NikonAFD 35mm f/2.0 169/170/148 1.564681724845995893223819301848
7.Canon S.C. 50mm f/1.8 166/170/148 1.5743801652892561983471074380165
8.FD2NF converter f/1.0 149/152/136 1.7437070938215102974828375286041
我只有查到 Nikon AF-D 50mm f/1.4 在 DxOmark 上測到的數據是 T1.4 到 T1.5 間...
所以當我這篇是亂寫的, 謝謝大家觀賞 <(_ _)>
R/G/B n = ((R/255)+(G/255)+(B/255))/3
0.no lens f/1.0 255/253/254 0.9960784313725490196078431372549 -> 1.0
t = n / (((R/255)+(G/255)+(B/255))/3)
1.industar 50mm f/3.5 71/72/52 3.9076923076923076923076923076923
2.Helios 44-2 58mm f/2.0 128/133/111 2.0483870967741935483870967741935
3.Helios 40-2 f/1.5 201/203/186 1.2915254237288135593220338983051
4.Nikkor-S.C 55mm f/1.2 229/229/221 1.1222385861561119293078055964654
5.NikonAFD 50mm f/1.4 218/218/210 1.179566563467492260061919504644
6.NikonAFD 35mm f/2.0 169/170/148 1.564681724845995893223819301848
7.Canon S.C. 50mm f/1.8 166/170/148 1.5743801652892561983471074380165
8.FD2NF converter f/1.0 149/152/136 1.7437070938215102974828375286041
所以當我這篇是亂寫的, 謝謝大家觀賞 <(_ _)>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note] i.mx53 uart4 & uart5
freescale 的 BSP 預設是 DCE mode, 這裡的修改是以 DCE mode 為主, 因為在 DTE mode 底下 CTS 是可以正常讀取狀態, 但 TXD 無法讀取 (因為是 DCE mode, TXD 是 input).
UART4
- #define _MX53_PAD_CSI0_DAT17__UART4_CTS IOMUX_PAD(0x430, 0x104, 2, 0x88C, 1, 0)
+ #define _MX53_PAD_CSI0_DAT17__UART4_CTS IOMUX_PAD(0x430, 0x104, 2, 0x0, 0, 0)
UART5
- #define _MX53_PAD_CSI0_DAT19__UART5_CTS IOMUX_PAD(0x438, 0x10C, 2, 0x894, 3, 0)
+ #define _MX53_PAD_CSI0_DAT19__UART5_CTS IOMUX_PAD(0x438, 0x10C, 2, 0x0, 0, 0)
UART1&2&3 不用改.
UART4
- #define _MX53_PAD_CSI0_DAT17__UART4_CTS IOMUX_PAD(0x430, 0x104, 2, 0x88C, 1, 0)
+ #define _MX53_PAD_CSI0_DAT17__UART4_CTS IOMUX_PAD(0x430, 0x104, 2, 0x0, 0, 0)
UART5
- #define _MX53_PAD_CSI0_DAT19__UART5_CTS IOMUX_PAD(0x438, 0x10C, 2, 0x894, 3, 0)
+ #define _MX53_PAD_CSI0_DAT19__UART5_CTS IOMUX_PAD(0x438, 0x10C, 2, 0x0, 0, 0)
UART1&2&3 不用改.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note] update for ubuntu 9.0.4
I know it is too old, this just for note..
/etc/apt/source.list
deb http://old-releases.ubuntu.com/ubuntu/ jaunty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 http://old-releases.ubuntu.com/ubuntu/ jaunty-updates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 http://old-releases.ubuntu.com/ubuntu/ jaunty-security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etc/apt/source.list
deb http://old-releases.ubuntu.com/ubuntu/ jaunty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 http://old-releases.ubuntu.com/ubuntu/ jaunty-updates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 http://old-releases.ubuntu.com/ubuntu/ jaunty-security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Windows 7 "語言列"
簡單的說就是輸入法 icon 不見
參考
http://byo123456789.pixnet.net/blog/post/30664262-%E3%80%90%E6%95%99%E5%AD%B8%E3%80%91windoes-7-%E8%AA%9E%E8%A8%80%E5%88%97%E6%B6%88%E5%A4%B1%E4%B8%8D%E8%A6%8B%EF%BC%86%E6%89%93%E4%B8%8D%E5%87%BA%E6%B3%A8
的做法(也是出處. 我有註明出處了喔)
備份一下做法:
20140723 update: 欠缺的是 cftmon.exe 沒有被執行, 所以解決方法分兩個 1. 執行 cftmon.exe 2.將 cftmon.exe 擺到開機就會自動執行的地方.
參考
http://byo123456789.pixnet.net/blog/post/30664262-%E3%80%90%E6%95%99%E5%AD%B8%E3%80%91windoes-7-%E8%AA%9E%E8%A8%80%E5%88%97%E6%B6%88%E5%A4%B1%E4%B8%8D%E8%A6%8B%EF%BC%86%E6%89%93%E4%B8%8D%E5%87%BA%E6%B3%A8
的做法(也是出處. 我有註明出處了喔)
備份一下做法:
- 工作列按右鍵 -> 工具列 -> 新增工具列
- 在左上主要的那條 full path 那直接貼上 "c:\windows\system32\ctfmon.exe"
- 直接按下 "選擇資料夾"
這樣就可以還原原本的 "語言列".
這應該只有亞洲語系國家需要特別修這個問題, 所以項目名稱全用繁中的稱呼..
20140723 update: 欠缺的是 cftmon.exe 沒有被執行, 所以解決方法分兩個 1. 執行 cftmon.exe 2.將 cftmon.exe 擺到開機就會自動執行的地方.
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ubuntu and Dbus
ubuntu 在 10.04 還是 10.10 (哪一版我不確定, 只能確定 11.10 是) 開始, root file-system 在直接 copy, rootfs UUID 改變後, 都會造成雖然可以開機但 Dbus 不正常的狀況 (不正常的狀況後述), 目前粗淺的判斷是 Dbus 會拿 rootfs 的 UUID 當參考, 至於參考去幹麻, 那我就不知道了.
而 Dbus 這個套件, 老實講我不是很清楚它幹麻用的, 只知道有許多硬體跟其它軟體 (像 mail 寄來, skype 敲來) 事件都可以抓的到, 兼轉發. 它不正常時, 網路狀態 (network state) 會出不來, 你無法得知有幾個 network connection 可用 (eth0, eth1, bluetooth(hci0), wifi, 3G, ...), 也無法調整音量, 也不會 auto-mount 外面掛進來的 storage.
這時怎麼辦呢?我絕對沒有教各位這樣做.
ok, 進正題.
當然啦, 用 apt-get dist-upgrade 也可以修, 只是曠日費時就是...
而 Dbus 這個套件, 老實講我不是很清楚它幹麻用的, 只知道有許多硬體跟其它軟體 (像 mail 寄來, skype 敲來) 事件都可以抓的到, 兼轉發. 它不正常時, 網路狀態 (network state) 會出不來, 你無法得知有幾個 network connection 可用 (eth0, eth1, bluetooth(hci0), wifi, 3G, ...), 也無法調整音量, 也不會 auto-mount 外面掛進來的 storage.
這時怎麼辦呢?
ok, 進正題.
- 切換到 root 帳號, sudo su
- service dbus stop (要先關掉它才方便改設定)
- dpkg-reconfigure --force dbus
- reboot
當然啦, 用 apt-get dist-upgrade 也可以修, 只是曠日費時就是...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星芒測試
鏡頭先天的特性也造就它獨特的星芒表現, 不過嘛... 拿星芒好不好看來評論一顆鏡頭好壞, 基本上是很偏頗的, 因為這只能算它的副作用, 並不能算它的表現指標. 不過我卻很無聊的注意各個鏡頭的星芒有很久的時間, 也同時做些實驗照, 貼上來給大家參考...
還有幾個...
Panasonic 14mm f/2.5 跟 14-42 f/3.5~5.6 變焦照出來效果都怪怪的, 所以沒擺上來. KMZ 50mm f/3.5 L39 餅乾鏡是根本沒星芒, 散成一片, 所以略過它..
綜合來講, 如果單指星芒本身表現的話, 個人比較喜歡 Nikon 50 f/1.4D, Nikon 35 f/2D 跟 Meyer Oresgon 50mm f/1.8 這三顆, 如果要論廣角星芒的話, 個人比較喜歡 Sigma 8-16 與 Tamron 24-70 A007 這兩顆. 如果把以上兩者綜合起來, 再加上便利性的話... 裡面平均起來最滿意的反而是 Tamron A007....
當然啦, 有額外攜帶腳架出門時我一定會多帶顆定焦. 雖然以上照片只有 Tamron 70-300 那兩張是用腳架拍的...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Nikon 35mm f/2D
這顆是我考慮很久的物品, 絕對不像上次 Helios 40-2 一樣是一時手滑, 這次會是雨天手滑.
它的保麗隆盒子印的是 28/f2.8D, 所以我不知道這盒子倒底可以通用幾款定焦鏡, 35/f2D 的大小看起來跟 50/f1.4D 幾乎一樣大..
會買這顆是因為有幾個動機...
至於自動對焦嘛... 35mm f/2D 對焦速度的確很快, 但不準. 雖然個人建議 85mm 以下焦長的鏡頭不要對 AF-D 的對焦精度期待太多, 特別是 AF-A, AF-S 模式下不用期待它可以一次到位. 這兩張是用 AF-C 對才對的到我想要的點, 只是使用 AF-C 模式時, 特別注意 OVF 中的對焦提示, 因為雖然它是連續性追蹤對焦, 但並不保證追焦的過程中都是準焦.
第三點, 可能太習慣 24mm, 35mm 覺的不夠廣... 星芒是挑這顆鏡的最主要原因.
這顆的夜間星芒照太出名了, 網路上隨便找都比這好看很多. 不過這時我比較喜歡 50mm f/1.4D 這顆, 它只需要縮 f/4 就有很漂亮的星芒, 而且快門速度可以用手持達成. 這顆要縮到 f/8 才比較明顯.
這顆的紫邊效應要亮度落差極大 + 全開光圈時會出現, 還好我平常只有近拍會把光圈全開.
其它的, 就是它對比很強, 所以顏色也很豔.
散景一般般.. (不過比起 16-35 & 24-70 起來有好一點點) 這張 crop 成 M4/3 region (3017x2014)
這張是 135 format..
無限遠端測試樣圖...
要挑它的缺點嘛... 就是不夠小顆.
它的保麗隆盒子印的是 28/f2.8D, 所以我不知道這盒子倒底可以通用幾款定焦鏡, 35/f2D 的大小看起來跟 50/f1.4D 幾乎一樣大..
會買這顆是因為有幾個動機...
- 它比較古老. 新的 f/1.8G 跟 sigma ART 35mm f/1.4 都太利, 也太重 + 太昂貴
- 雖然很習慣拿 800g 重的鏡頭到處拍, 但仍想要弄一顆輕便的自動鏡頭.
- 欠缺專門拍星芒的鏡. 50mm f/1.4D 的星芒也很利, 但視角真的很窄..
第一點, 這顆 35mm f/2D 不像後面出的幾隻那麼先進銳利. 這裡列的 Nikon 28mm f/3.5 & f/2.0 兩顆分是 1959 與 1971 年的設計. Nikon 28mm f/3.5 這顆有一個說法是這種組合是 Nikon 自家獨有的設計, 而這個設計在 35mm 裡一直延用到 35mm f/2D 為止.
ps. 前面兩張的圖來自這裡.
而在這之後的 35mm f1.8g DX 跟 FX 用的比較像 28mm f/2.0 的反焦結構.
好, 這很重要嗎? 是有那麼一點點. 因為反焦結構鏡頭的散景我不喜歡... (反焦我也只比較喜歡 Distagon 28mm f/2.0 第一版不是現在在賣的版本, 還有被稱為 poorman distagon 的 Pentax 28mm f/2.0. 不過後者這顆其實比前者更難找到..) 否則無論是解析力還是自動對焦精確度來講, G 鏡做的比 D 鏡優秀. 某種方面來說, 這是一顆可以自動對焦的老鏡.
第二點, AF-D 鏡通常比較輕, 因為對焦馬達不在鏡身裡. 不過機身軀動對焦這個功能是不管你用的用不到, 它都會固定吃掉那些機身重量, 變成有點不用可惜的味道在. 至於裝上這顆後機身真的會比較小嗎? 我只能跟你說, 你想太多..
不用問我左邊是 D90 還 D600, 這兩臺一樣大.. |
100% crop to 3017x2014
第三點, 可能太習慣 24mm, 35mm 覺的不夠廣... 星芒是挑這顆鏡的最主要原因.
這顆的夜間星芒照太出名了, 網路上隨便找都比這好看很多. 不過這時我比較喜歡 50mm f/1.4D 這顆, 它只需要縮 f/4 就有很漂亮的星芒, 而且快門速度可以用手持達成. 這顆要縮到 f/8 才比較明顯.
這顆的紫邊效應要亮度落差極大 + 全開光圈時會出現, 還好我平常只有近拍會把光圈全開.
其它的, 就是它對比很強, 所以顏色也很豔.
散景一般般.. (不過比起 16-35 & 24-70 起來有好一點點) 這張 crop 成 M4/3 region (3017x2014)
總有人說全片幅才有散景, 不過我偏不信那套. 這張也是 M4/3 region.
無限遠端測試樣圖...
f/8, 6034x4028 100% crop to 640x480, 基本上不要找死拼命開大光圈, 解析力都沒問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