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Nikon 16-35 F4G 很簡短感想

買這顆鏡頭的背景裡, 有著少許的機身鏡頭背景知識, 以為花錢買昂貴鏡頭就可以拍出好照片的大眾說法, 還有著一些好運. 而當初會選 Nikon 家的鏡頭, 有部份考量也是為了轉接給 GF2 使用, 在鏡尾可機械調光圈的鏡頭較常見的還有 Pentax, Minolta (後來的 Sony alpha), 但是副廠做新型的鏡頭, 還會保留這種機械可控光圈連桿, 而且會去投產 (Pentax/Minolta 通常都會跟你講這兩家它考慮支援...) 的, 就剩 Nikon. 這顆鏡, 和借來的 D90, 從此進到 Nikon 的世界裡.

這次要來貼的是比較不常見的星芒照..

這顆鏡要拍星芒, 其實我會建議拉到 35mm 焦段... (其實嚴格來講, 28mm 焦長以下的鏡頭不要太期待它的星芒表現, 但實際上在拍夜景時, 卻又是越廣角越好.....)

後來有機會玩到 17-35 f/2.8D 時, 才發現這顆對焦定位比較精確... 個人猜測因為是超音波馬達的關係..
再來放幾張照片洗一下版面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Helios 44-2 改鏡

這裡用的是最最一般的改法, 不用磨, 不用挫, 所以不用怕破壞到鏡體. 唯一比較需要注意的就是螺絲很容易崩牙, 千萬不要使用暴力....

首先介紹的是最關鍵性的一字起, 這個一字起頭面寬 1mm, 一般 50 元一包的小螺絲起子組最小的仍有 2mm 寬, 不夠小, 硬轉也很容易把螺絲轉崩掉 (我已經崩掉好幾顆了..)

首先的就是直接轉鏡頭的光圈設定環, 無段的那個. 轉久了就可以把鏡組整個旋轉出來... (蘇聯鏡就是這樣, 連 2013 年 KMZ 版的 40-2 固定方式都這麼陽春...)

可以看到有個調整無限遠的墊環, 第一步就是改這一個, 它要找替代的環, 但不能直接拿掉.. (直接拿掉就不能自由的轉動光圈環, 如果覺的這樣無所謂的話就可以拿掉它.)

這個墊環的材料我研究了很久, 最後是拿綁麵包的綁帶 (裡面有鐵絲, 像電線的那種) 把它裡面鐵絲抽出來, 要兩條, 對絞後做成環, 鎖在鏡身上, 這樣完成一步.

只有以上的改造頂多只能望遠到 15 米左右, 以下是再把無限遠的限制刻度拿掉. 這裡就要開始拆對焦標示固定環..

拆掉後的樣子. 這個黑銀色的圈就是用來被攻螺絲固定用的.

這個就是限制近拍用的螺絲跟軌道, 螺絲後面會需要暫時拆掉.

開始拆標示環

拆開後的樣子:
(實際上擋住無限遠刻度的螺絲這時就可以用尖嘴鉗慢慢旋下來, 這裡只是簡介裝回去的流程)

拆掉後才看的到限制無限遠的擋位螺絲

這是擋到無限遠時. 我是手持拍, 這個位置對不太到焦...

這個黑銀色的環上面有三個定位螺絲, 鬆掉後, 就可以順對焦環反方向轉開. 不過很緊, 很難轉.

轉開後可以分離出 M42 那個螺環主要部件 (要切削的建議拆到這一步把這個部件分離下來改), 還有另外一個固定件, 負責擋住轉到最遠對焦距時用的... 要拿出它, 必需要先拆掉最近對焦定位限制螺絲.

再把那個阻擋物拿掉, 就可以看到剛剛講設定無限遠處的螺絲. 再把這個螺絲移除, 對無限遠對焦就比較沒有問題.

組裝回去就是逆回去, 圖就不貼了...
接環部份我是用現成的 M42 to Nikon-F, 嚴格來說要做約 2.5mm 的鏡後距距離差才補的回來..


update 2014/03/29: 補上幾張無限遠端對焦的測試圖, 原圖縮成 640x427 參考用, 參考處 100% 成 640x480 大小:





在對最後一張這個地點時, 對焦環還沒有真的轉到底, 我是覺的已經足夠了..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Meyer Oreston 50mm f/1.8 & pratica LLC

原本的相機跟鏡頭是一組的, 不過相機我幾乎沒有去動, 只有玩鏡頭而已...


它的 M42 鏡頭有電子接點, 也有頂針, 算是很後世代的 M42, 不過一直以來就對這個電子接點能傳達什麼資訊很感興趣, 這個機身的電子接點我也是借來後才第一次看到... 它一共三個接點, 上/中/下 分別是綠/紅/白, 但看起來最上跟最下兩個接點是共通的, 剩中間的接點, 用電阻值傳達光圈資訊給機身...

這是光圈 f/16 時


這是光圈 f/1.8 時


照片中可以看到有個往上的連動桿, 那就是控制光圈用的, 也就是說, 沒有這個底座做機械式的
類比動作線性變化, 是沒辦法順利連動的... (不然我想把這整個底座拆掉改 Nikon-F mount..)
鏡組正上方一點點有一個不顯眼的金屬桿正對著相機, 那根就是..

ok, 正因為相機跟鏡頭都是借來的, 所以我只能用 M42 to Nikon-F 有鏡後距校正鏡片的轉接環轉來拍, 也就所以並不會有慧星相差的效果出現... 以下是各個距離下散焦的成像效果:

2.0m


1.5m


1.2m


1.0m


0.7m


0.5m


0.4m


0.33m

因為轉接後不會有慧星像差, 所以只需要調光圈去控制柔散的程度就可以. 這顆近拍可以貼近到只有 33cm (扣掉鏡身機身後只剩約 25cm 左右), 拍特寫時不需要開到很大光圈柔焦效果就可以做出非常誇張的散景, 即使光圈全開時, 在 50cm 對焦距內仍可以保有很強力的解析力.

以下照片只要是有六角狀光斑的, 都是 f/5.6, 其它是全開光圈. 因為它的 M/A 切換鈕我覺的不好按...


f/5.6

f/1.8

f/5.6

這顆鏡的無限遠端成像, 以 M42 年代的鏡頭來說算非常銳利..









老實講很多時候, 我覺的這顆拍出來的感覺跟 Nikon AF-D 50mm f/1.8 跟 f/1.4 一樣一樣, 雖然是顆 1960 年代的鏡頭, 但抗耀光能力/銳利度/慧星相差/色散的收斂程度非常強大, 特別是抗耀光跟色散, 根本完勝 Nikon AF-D 那兩顆, 最近對焦距的實用性更是強過許多 50mm 標準鏡. 但我覺的這些優點也同時就是它的缺點, 它幾乎跟自動對焦鏡沒有差別...

這樣說, 因為它太完美, 所以不完美.

2014/03/18 追加夜拍. 偶數光圈葉片還可以做到收斂化星芒的, 這是我僅知的一顆...